青岛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度“三民”活动报告全文

分类:新闻快讯

发布时间:2023-12-18

访问量:141

 今年以来,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突出重点、聚焦要点,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。青岛连续三年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十强;十二次入选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”;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《全球创新指数2023》榜单中,青岛由全球第34位升至第23位,是近四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城市。

突出战略支撑,争当科技自立自强“排头兵”

 一是加强锻造高端创新平台。发挥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,聚焦经略海洋,有力服务保障崂山实验室高水平建设。推动“仲华”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数据中心主体封顶。山东能源研究院完成建设,成立功能膜与氢能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组群。提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引领能力,开展新型轻量化拓扑构型车轮研发,突破辗钢车轮减重技术瓶颈。成功获批全省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。

 二是加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。面向科技前沿,搭建基础科研体系,布局基础研究项目。聚焦能源等领域争取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,面向深空、深海等方向获批4家省重点实验室,8家市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,实验室体系持续完善。首次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,支持基础研究和科学探索,立项青年项目、原创探索项目250项,经费3500万元,切实增强原始创新能力。

 三是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,实施“强链计划”等专项,支持超过100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,推进“国芯万屏”“虚拟现实”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,打通从技术到产品转化通道。攻克高像素密度8K光学引擎照明与成像技术,推出全球首款8K全色激光电视。全球首次实现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材料规模化生产,提升我国轮胎材料行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。

 四是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产业。驰而不息抓科技项目,支持一汽解放商用车研究院二期建设,推动中科院高端轴承示范基地项目封顶,会同青岛高新区引进阿斯利康、国药科技城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。布局全省首个海洋物联网未来产业科技园,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。前三季度,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.7%,高出全省平均值14个百分点。

突出创新赋能,点燃科技企业发展“强引擎”

 一是做大企业主体。持续打造科技企业梯队,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纳入项目申报、创新券等前置条件,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300家、同比增长33%;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育苗工程,扩充队伍、壮大力量,预计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、同比增长20%;修订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政策,为拟上市企业授信赋能,新增上市3家、总数达到44家,占全市上市企业65%。

 二是做强研发创新。采取多元化方式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能力、加大研发投入,推动超过38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、覆盖率达到85%。在全国首创“云端研发”新模式,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链接创新资源,累计发布企业需求4000余项,开展线上线下对接3700场次,为企业解决难题、转化成果1800余项,受到企业广泛好评,相关典型经验获国务院领导批示。

 三是做优政策落实。开展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,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宣传力度,深入区市举办宣讲辅导活动20余场,涵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企业关注热点问题,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。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数量超过11600家、加计扣除总额超过376亿元,均创历史新高,有效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。

 四是做足金融支撑。引入科技金融活水,破解企业融资难题,进一步扩大科技信贷“白名单”覆盖面,涵盖超过9100家科技企业,投放信贷超过860亿元。联合市区、整合资源,组织科技金融特派员移动沙龙等助企纾困、金企对接活动20余场,新培训科技金融特派员88人、总数超过330人,累计服务企业7000余家,帮助企业融资超过280亿元。

突出惠民利民,提升科技改善民生“获得感”

 一是医有所靠。深入推进医疗创新,聚焦西医临床、公共卫生等方向实施科技项目20项,让市民健康更有“医”靠。组织实施孤独症筛查诊治惠民项目,已为59万名儿童提供筛诊治疗。健全国家、省、市三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体系,依托出生缺陷与罕见病临床中心,为全市90%以上孕产妇提供唐氏综合征、三体综合征等精准筛查,切实减轻患者家庭负担。

 二是住有所安。通过科技赋能,提升城市品质、守护市民安全。搭建大气环境网格监测空天地一体化平台,融合卫星遥感、无人机、走航车、地面监测站等多源平台数据,为大气污染精准监测和精细治理提供支撑。针对反恐维稳、应急处突等特定场景需要,组织开展电磁威胁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,目标识别率达到80%以上,织密公共安全屏障。

 三是食有所选。深化农业科技创新,实施现代农业科技项目30项,更多科技成果搬上餐桌,实现从“吃得饱”到“吃得好”。率先突破多倍体牡蛎育种技术壁垒,育成全国首个三倍体牡蛎水产新品种,解决牡蛎夏季供应“空窗期”问题。通过水肥调控、CO2气肥等新技术新成果应用,推动阳光玫瑰葡萄等一批经济类水果增产增收,丰富了老百姓的果盘。

 四是行有所畅。加强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应用,提升城市出行效率与便利性。依托胶东机场陆侧综合交通全域感知与协同运行项目,打造空、路、轨三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,有力保障暑运等出行高峰,获评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开展乘用车空气弹簧气囊关键技术研发,加速空气悬架制造技术革新与国产替代,大大提高乘车舒适度与安全性。

突出开放合作,营造科技创新创业“软环境”

 一是深化科技合作交流。加快建设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,打造圣彼得堡、比什凯克等海外协同中心。新获批3家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。成功承办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和中日韩创新创业大赛。依托中国—泰国、中国—沙特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,组织铁路装备技术论坛、智能数字油田论坛等国际性会议,城市创新影响力稳步提升。

 二是集聚科技创新人才。科技领军人才取得突破,新增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、1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。聚焦急需紧缺领域,选拔产业领军人才60余人,弥补产业链人才短板。出台20条政策,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、担主角。优化外国人来青工作管理服务,深化外国人工作、居留许可“一窗受理”,持有效工作许可外国人超过5000人,其中A类1200余人,占全省60%。

 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加快实施“硕果计划”,制定概念验证、场景应用、绩效评价等举措,增设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。启动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,探索跨区域、跨国界转移转化新机制。成立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,建立覆盖成果披露、培育增值、市场推广等全流程服务体系。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超过600亿元,同比增长50%以上。

 四是优化创新创业服务。完善双创服务体系,新增2家国家级孵化器和8家省级孵化器、众创空间,首创“财政股权投资+无偿补助”方式支持持股孵化,专注投早、投小、投科技。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,329家企业报名,22家企业晋级全国赛,数量均创近年之最。打造海洋特色高端科普示范基地,建设科学探究、科技体验、科普研学一体化科普基础设施。

 一年来,通过三民活动、民生在线等渠道收到意见建议214条,全部办结落实。总体看,科技工作虽取得一些成效,但与先进城市相比、与市民期望相比,还有一定差距,如科技研发投入还需加力、科技赋能实体经济还需加强等。下一步,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,增强科技创新供给,以更高标准、更实举措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不断开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新局面,努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劲支撑。

 

(视频转自蓝睛)

关注
微信

顶部